8月25日明天,將是新三板做市交易正式推出四周年。關于新三板做市交易和指數的現狀,筆者不想展開描述,只想用兩個數據,今天做市系數(899002)收盤點位775.08點,相比2014年12月31日基準點位1000點下跌22.5%,相比2015年4月8日歷史高位2673.17點下跌71%。
關于新三板做市交易筆者寫過眾多分析文章,但今天痛定思痛,也思考思考一下未來新三板做市交易改革的途徑和方向,個人建議全國股轉引進混合做市作為主要的改革方向和目標。
查閱相關報道資料,找到了一則與混合做市相關的官方消息,2016年10月18日在合肥中國國際徽商大會“資本市場助推產業(yè)升級對接會”上,全國股轉系統(tǒng)監(jiān)事長鄧映翎發(fā)表了主題為《深化股轉系統(tǒng)改革,優(yōu)化服務實體經濟》的演講,提及一種思路就是把所有的創(chuàng)新層都由現在用的傳統(tǒng)的做市商制度把它變成混合型的做市商交易,筆者發(fā)現這是唯一一次全國股轉領導談及混合做市。
之前包括當前的很多市場專家把增加做市商隊伍當成提高做市效率的救命稻草,并定為做市制度改革的方向和目標,但筆者對此一直持懷疑態(tài)度,個人一直認為擴大做商隊伍只是一個輔助和補充手段而已,只能治標無法治本。
筆者在2016年2月2日的文章中曾經提到過一個現象,粵林股份(831455)坐擁11家做市商,可竟然當日一整天無一筆交易,所以掛牌企業(yè)擁有做市商的多寡并不是該股票活躍性的充分條件,充其量最多也就是個必要條件而已。筆者還記得2015和2016年,很多企業(yè)就因為迷信做市商越多越活躍的專家觀點,費了很大力氣和成本去求券商們幫忙做市,記得當時企業(yè)董事長和董秘們還把增加做市商形象地稱為“集龍珠”,都以多集龍珠為自豪,但最后市場并沒有如其所愿。
談到增加做市商隊伍,專家們還必然會提到私募做市。2016年12月13日,股轉網站公布了私募機構做市業(yè)務試點專業(yè)評審材料評分的前10家名單,新三板首批私募做市名單終于揭曉。關于私募做市筆者也寫過兩篇分析文章,當時的觀點依然是對其作用不要寄予以厚望。個人認為由于我國的券商等金融性牌照是審批制稀缺資源,一直未放開,很多努力和資源才能搶到一個牌照,所以私募機構去爭取市牌照最主要的目的是借道做市資格取得類券商牌照,其次才是想通過做市去獲利。至于私募做市來解決新三板流動性更是別奢望,能否帶動流動性還得取決于私募做市商的家數、人數和錢數以及其做市業(yè)務的深度和廣度。當時我還猜測過,試點放行了這一批十家,可能就不會有下一批試點了。沒想20個月過去了,這10家私募都還沒能成行,具體原因不得而知,看看其中2家私募機構在新三板掛掉后的表現,可能管理層還是擔心風險吧。其實這十家私募應當感到慶幸和萬幸,否則去年進來做市還不知道要虧成什么熊樣,這都得感謝管理層的不放行之恩。
繞了半天回到正題,筆者個人認為,混合做市可以從兩個角度來通俗地理解:
第一,在交易方式上,在現行做市轉讓中引入競價交易;
第二,在交易對象上,投資者可以和做市商交易,也可以和其他投資者直接交易。
這種交易模式在國外已經有成熟的應用了,我們可以借鑒和拿來,洋為中用。
筆者認為,混合做市既可以保證現有做市制度“提供報價和撮合交易”的初衷,又可以避免做市商的消極做市行為,還可以實現報價的公開,更可以保證交易的及時和公平,真正讓做市交易的優(yōu)勢發(fā)揮至極致。
文章最后,筆者再次斗膽建議全國股轉大膽探索混合做市。
相關閱讀